广东省组展企业协会会长刘松萍在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,重庆是会展业西进办展的首选城市,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消费群体,对展会如何迈步品牌化之路而言,重庆的会展企业有多条路径可以选择。
在刘松萍看来,一方面可以引进品牌展会落户重庆,更为深层次的合作则可以有两地企业一起办展,学习沿海乃至国外会展企业的先进办展经验,先引进来,在本地发展壮大,再走出去。
刘松萍建议,本土会展企业与外来会展企业办展,可以采取一方负责一头的方式,发挥自己所长,整合资源,“企业必须要有开放的心态,不要担心‘狼来了’,会吃掉自己的资源”。
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家张超在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,大多数行业都有专业展览,但一个品牌不应该是凭空打造出来的,需要有当地的产业基础,和当地的特色结合。比如北京和上海拥有国内最高的工业制造和设计水平,拥有密集的高端产业和跨国企业,其相关展览国际化程度就更高,知名度更高,也会有更多高水平的企业参与,反过来,也会促进这些产业的发展要素聚集。
张超称,有数据统计,世界上70%的高端品牌展都办在德国,除了法兰克福,其他的小城市里也会有很多各种各样的高水平的专业展,都是依据他们自身的产业基础开办。所以我们说每个城市都有自身特色,每个特色都有机会做出自己的品牌。
“要做到人无我有并不容易,所以很重要的一点是自己开发新型产业,新技术、新材料、新领域的展览同样具有很大的潜力。”张超建议,在打造品牌的过程中,还需要尽可能地借助各方的合力找准盟友和对象,在宣传、推广方面做足功夫。
对于会展企业单方举办的展会,国博中心亦将提供本地与项目相关的基础信息,协助主办方进行市场调研,协调重庆本地行业政府主管部门参与展会服务、共同申办论坛或活动,同时提供当地媒体宣传、交通组织、专业观众后期展会服务等组委会希望委托当地机构参与的服务。
相关链接:
事实上,近年来东华大学已经在积极布局相关工作。东华大学出版社借助“丝路服饰与文化交流数字出版平台建设”,先后承担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出版项目,包括2项国家出版基金项目(“敦煌丝绸艺术全集”和“中国北方古代少数民族服饰研究”)、1项2015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项目(“丝路服饰与文化交流”)、1项上海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工程项目(“丝绸之路染织绣服饰考察报告(新疆段)”)以及多项上海市文化基金项目(“中国纺织通史”和“丝绸之路沿线民族服饰研究(唐代)”等等,并先后出版《西域异服:丝绸之路出土古代服饰复原研究》《丝绸之路•设计与文化》《丝绸之路•图像与历史》《中国染织服饰史文献导读》《中国染织服饰史图像导读》等一系列紧扣“丝路服饰文化交流”主题的优秀出版物,形成了具有东华纺织服装特色、紧扣“一带一路”时代主题的研究出版方向。
“一带一路•文化交流•专业出版”的“纺织服装研究出版论坛”,邀请来自东华大学、北京服装学院、江南大学、苏州大学、四州大学、上海戏剧学院等全国35所院校50余名纺织服装域专家,围绕“如何保护丝绸文化遗产、弘扬丝绸传统文化、带动东西文化交流、促进‘一路一带’建设”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。
与会专家们从丝绸文化出发,对“桑丝绸文化在中国的起源,丝绸作为一种东方珍贵物品向海外的多途径传播,丝绸纺织服饰文化在东西方之间的交流,以及这一过程对丝绸之路产生、发展、繁荣起到的重大作用”等进行了热烈讨论。专家们纷纷表示,通过丝绸和丝绸文化,使强盛时期的中国与世界各国建立了“丝绸之路”。这是一条和平之路、分享之路、共赢之路。保护丝绸文化遗产,弘扬丝绸传统文化,是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丝路文化的历史人文典故,将启迪和激励“中国梦”的实现。
在这次出版论坛上,由东华大学出版社组织出版的“丝路服饰文化交流研究”系列图书吸引了记者的注意。其中,由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、东华大学兼职教授赵丰主编的多卷本《敦煌丝绸艺术全集》是国家“十一五”重点出版项目,通过与中外多家博物馆合作,第一次系统、全面、科学地整理和研究了莫高窟出土的以丝绸为主的历代纺织艺术品,填补了敦煌学在丝绸研究方面的空白,也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丝路服饰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视觉冲击。由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染织服饰专业委员会主任、东华大学包铭新教授主编的多卷本《中国北方古代少数民族服饰研究》通过对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匈奴、鲜卑、回鹘、契丹、吐蕃、党项、女真和蒙古族服饰进行深入研究及系统叙述,再现了“丝路”沿线少数民族灿烂的服饰文化,对研究“丝路”沿线的经济文化、科学技术、文化交流与遗产保护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。(责任编辑:admin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