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奶奶你能不能也教我剪一匹马啊?”嘴里还嚼着开心果的女孩何一琳的视线,被身旁70岁的田金莲吸引了。
田奶奶戴着老花镜,拿一把剪刀,捏一张红纸,咔嚓咔嚓,不到5分钟,一匹奔跑的小马,就从她手里“变”了出来。
这里不是静悄悄的博物馆,而是热闹的杭州青藤茶馆元华店。
昨天,这里与喝茶嗑瓜子同步“直播”了一场非遗展览,“非遗在身边——年的记忆”。
如果你来喝茶,会发现大厅中央摆着各种造型的硖石灯彩,墙上挂着大红的剪纸作品,门上贴着年画、门神、春联,你可以一边喝茶聊天,一边感受年味,和非遗来次亲密接触。
展览由浙江省文化厅非遗办和本报共同主办,展期一个月。
有一句半玩笑半认真的话:一旦被非遗,就说明它就要绝种了……
因为珍贵稀有,那些流传千年的技艺,被小心翼翼地保护起来。所以,在人们的固有印象里,它们很神圣,只能在博物馆里才能来场“邂逅”,对它们的了解,也只是蜻蜓点水。
这场展览,就要打破所有陈见。
昨天上午十点半,青藤茶馆大厅的茶座,几乎坐满人了。昨天是春节最后一个假日,全家出动来喝茶的人不少。
很多人都发现了,大厅中央用来展示茶具、茶叶的木质柜子,和平时有点不同。
几只颜色各异的“花瓶”,端坐茶盘,凑近一看,竟是纸做的,上面还画着清丽的荷花。抬头,一对古色古香的宫灯,挂在两边,几只如意结上,垂着颀长的穗子,暖黄的灯一照,六面彩色灯片泛着幽幽的光。
“真当复古的,能不能摸的啊?”平时经常来喝茶的沈先生,对突然驾到的宫灯很是好奇。
“你摸摸看好了,这是用四层纸裱起来的。”胡金龙站在一旁,拿起另一只“茶壶灯”,介绍起来。
胡金龙是海宁硖石灯彩的代表性传承人,这些灯,全是他手工做的,“做灯的纸,跟写书法的宣纸一样,有生宣、熟宣,但做灯不行,还得再加上棉纸、色纸,为了增加纸的韧性。”
“纸糊了这么厚,怎么透光啊?”围观的人群里有人发问了。
胡金龙不答,从包里拿出一只老底子的铁质铅笔盒,打开,是各种刻刀和针。他拿出一张手掌大的纸,上面画了一位倚栏看着天空发呆的古代仕女。
胡金龙挑出一根平时缝衣服的针,“笃笃笃”,在“天空”上扎了起来。三四分钟后,“天空”变成了“麻子”。
他拿起画片,对着光一照,“你们看——”,原本平面呆板的蓝天,透进了光,变得清澈湛蓝。听到人群里的“啧啧”声,小伙伴们纷纷放下iPad,都跑来见证神奇了。
“这是破花针,有点像纳鞋底的针法,再配上绘画和刀刻的图案,原本很厚的宣纸,就能透光,这是硖石灯彩最独特的地方。”胡金龙说。(责任编辑:admin)